2006年2月11日星期六

错觉

那个小破书《那么,爱呢》前一段出版了。出版商让我发几张照片,说是宣传用到。我发了,他说分辨率不行,我说我就这些了,已经是最大的了。他说那你赶紧再去照几张,急用。

我这才意识到我都30了,还从来没有正儿八经地照过相,也没有人正儿八经地要求给我照相。朋友圈子里连一个摄影师都没有,还好意思自称文学女青年,真够皮厚的。真正的文学女青年,应当是一翻开电话本,里面有一打摄影师的电话,还有一打音乐家的电话,一打画家的电话,一打诗人的电话什么的,名字都是五彩缤纷的,要照相的时候,都不知道给谁面子才好。而我的电话本里,只有一打电脑程序员、数据分析师的电话,还有一打学者以及业余学者的电话,而且都叫刘建军、王小红之类的,听听这名字,能放心把相交给他们去照吗?

多么希望有一个正儿八经的摄影师跑来跟我说,DP,我给你照相,把你照成特牛X的样子。深沉中透着冷艳,冷艳中透着清纯,清纯中透着智慧,智慧中又透着性感的那种。反正是透来透去透得人心肝疼。可是没有。我知道我长得也就那样,但是我多么希望有人把我给照成不仅仅那样啊。这样等我老了时,还能有种错觉,还能骗孙女说你奶奶当年可是方圆500米之内一枝花啊。
既然没有现成的摄影师朋友,只好找luckyfossil同学了。好在fossil同学自己也是个照相爱好者(注意,我说的是照相,而不是摄影)――4年来,我们曾数度合作,光天化日之下,跑到河边公园照相,不厌其烦地对着对方那个千篇一律的笑容咔嚓咔嚓,以换取对方对着自己千篇一律的笑容咔嚓咔嚓的耐心。我们之所以热爱照相,说白了,是因为我们虽然都30了,但对自己长得什么样还是不死心,总以为照着照着没准就能照出什么奇迹。这跟一个70岁的老太太还要去算命是一个道理。

虽然4年来,我们的照相技术从来不见提升,但是我们的照相热情却从来不见削减,这是因为我们都有一个共同的信念:以量补质,宁滥勿缺。技术不行,没关系,照它几十张,总得有一张两张行吧。这和老毛的军事战略“人海战术”是一个思路,前仆后继地往前冲,冲到把对方的子弹耗尽为止,总得赢了吧。从这一点,也可以看出,英雄总是所见略同。在这个光辉的照相指导思想下,我们4年来,成功积累了多达5张的美丽照片,可见有志者,事竟成。

去照相之前,我还特地研究了一下刚刚收到的urban outfitter的catalogue,看看人家为什么照的相怎么都那么“有气质”。最后我发现啊,除了人家长相身材这些客观条件以外,她们的身体姿态也是学问大大地。我摸索了摸索,总结出三条规律,现与各姐妹分享,男同学也可以趁着家里没人时对着镜子练习。第一,目光斜视法。正面盯着镜头?傻了吧。要照相照出气质,你得看着远方,哪怕看着前面一堆鸟屎也行,但是千万不能看镜头,千万不能告诉自己我在照相,更不能让别人看出来你在告诉自己我在照相,艺术讲究的,就是那一刹那的不经意。第二,表情不屑法。微笑?又土了吧。你这照片要是寄给你妈你爸看,当然是越土越好了,问题是你不还得装酷吗,不还得拿去骗美女帅哥吗,装酷你就得有酷的表情啊,这个酷的表情呢,简单来说,就是把对面那个摄影师想象成联邦税务官员,你要从表情里传达一个信息:你他妈是谁啊?我凭什么笑给你看啊?第三,道具利用法。这个发现,对我来说,可以说是一个革命性的突破。为什么呢?我发现我以前照相,几乎全都象一根铅笔一样笔直地树在那里,所以没有一点风情。为了避免自己象一根笔直的铅笔一样树着,你得善于因地制宜,充分利用身边的台阶啊、栏杆啊、树啊、椅子啊、垃圾桶啊,能扑的时候就扑,能倚的就倚,能拽的就拽,能坐的就坐,能跪的就跪,实在无依无靠的时候,起码也得给自己弄一个带口袋的衣服,好歹把两只手给安置了,总之千万不要把自己置于一个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境地,孤苦伶仃的树在那里。

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实践。在我的三大理论装备下,我和luckyfossil在河边公园忙开了。我们左抱抱树,右趴趴椅子背,一会儿深沉地眺望河对岸的new jersey,一会儿深情地注视前面的垃圾桶。其实今天下午还是挺冷的,而且河边还有风。但是我毅然决然地脱掉了大衣,单衣上阵。照到最后,俺已经冻得一把鼻涕一把眼泪了 。。。总而言之,含辛茹苦地搔首弄姿,老天爷有眼,就是为了制造那么一点点、一点点的错觉。

―――――――――――
跟大家分享两张吧,普遍真理与具体实践结合得还不够紧密,还需修炼、修炼。。。另外,国内的兄弟姐妹们,看到我的书一定要买啊,支持真文青、打到假文青,要从你做起。:em211:

[img]http://images.blogcn.com/2006/2/11/8/drunkpiano,2006021115449.jpg[/img]

[img]http://images.blogcn.com/2006/2/11/8/drunkpiano,2006021115561.jpg[/img]