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08年3月21日星期五

关于帮倒忙

既然已经被“群殴”了,再多一个“论敌”也无妨。

和菜头博客里说西方很多媒体和挺 臧人士是在“帮倒忙”,胡缠说他的言论“傻气腾腾”。说实话,我没看出来“傻气腾腾”在哪。在这件事上,我的确认为西方媒体和挺 臧 人士在帮倒忙。对和菜头的某些字句我未必同意,但对这个基本观点是同意的。

很多西方媒体在报道这件事上的确表现出了非常明显的“刻意误导”倾向,这已经有各种论据支撑。这种“误导”程度,在某些媒体,已经到了放弃专业性而露骨地歪曲事实的程度。我以为,那些平时对国内媒体放弃专业性、歪曲事实而气愤填膺的人,在同样的事情被很多西方媒体做了之后,会表现出同样的气愤填膺,但是,显然,我又错了。

别跟我说是因为中共封锁信息所以很多西媒才误传信息,由于手机、网络、录像、旅行者口述和有限的现场记者,西媒已经掌握大量中立来源的信息,但是刻意误导还是无处不在。比如,有一张照片,明明是一个中国警察救出一个被暴徒殴打的中国小孩,竟然有媒体说这是警察抓走臧 人小孩。Times 客观一点,拿了那张照片做头版,标题也只是“A child taken away by police”----他们明明知道这是警察救被打的中国小孩(因为是录像节选,有上下文),但是他们不写,乍一看这种照片和文字,别说向来同情臧 读 的老外,就是我,也以为是警察抓走抗议的臧 人儿童。(后来从别的地方看了全部录像才知道事实刚好相反)。又比如,很多媒体每次报道暴动中死了多少人的时候,都是放在“troops opened fire”之后说,直接造成的印象就是所有的死伤都是“troops opened fire”的结果。在某个老外论坛上,我看到一个老外说“Ten were burned to death! Boycott the Olympic Games!” 显然,他以为被烧死的是臧 人,说实话,在这样的“误导”声势下,形成这样的误解一点也不奇怪。我相信很多去中国大使馆门口示威的老外--乃至很多普通西方人--- 都有这样的误解:一群和平示威者被中 共给无情扫射了。当然,不同媒体倾向性程度不同,比如《经济学家》在这件事上的报道就比较客观(可惜属于极少数),而《纽约时报》倾向性就太强。比如NYT最近的一篇报道,在讲到汉 臧 对立情绪的时候,刻意节选了很多汉人说臧 人的坏话(比如说臧 人懒、不洗澡,白眼狼……总之很难听的话),但没有节选任何臧 人对汉人人身攻击的坏话(说实话,我不相信臧 人 没有说类似的话----当然我可能是错的),给人造成的印象是汉人对臧 人怀有刻骨的歧视和仇恨,但是臧 人对汉人却没有。

之所以说是“帮倒忙”,是因为在对事实进行误导或者歪曲之后激起的“国际民愤”是不合理的,这种不合理的“国际民愤”会进一步激化中国方面的激进民族主义情绪,从而将民众更快地推向政府的强力镇压话语。用大白话来说,就是大多数西方媒体在“火上浇油”。

我总觉得在这件事情上,以下现象是可以同时谴责的:

1)臧 人滥杀滥烧无辜;
2)政府封锁信息、限制宗教自由,或甚至滥杀无辜(后一点有待确认)。
3)大多数西方媒体刻意的误导性报导。

但我感觉,对有些人 ,谴责了第一条第三条就不用谴责第二条,而对另一些人来说,谴责了第二条就不用谴责第一、第三条。说白了,还是那种“站队”思维。为什么一定要“站队”呢?我觉得,这两种情况的任何一种,都够格“傻气腾腾”。

------

针对留言的补充:有人说任何媒体都不可避免地有自己的倾向性,读者自己从不同媒体中去粗取精,自然能得出一个相对公正的结论。这话当然不错,但前提应该是事实的多面性和报道的多面性“成比例地”对称,结论才会是相对公正的。就象A和B打架,A打B一拳,B打A一拳,如果媒体长篇累牍地报道A打B那一拳,对B打A那一拳却一闪而过,那么虽然似乎也有信息多样性,但给人的印象则是A在欺负B。在对这件事情的报道上,我根本没有看过事情与报道的比例对称。象《经济学家》那样把暴徒称做暴徒的,我只看到一家。这也是为什么很多西方人--如果不是大多数的话,从媒体得到的印象是“一群和平示威者被中国政府无情扫射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