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07年1月21日星期日

伦敦三个剧

在伦敦的最后几天,纯粹是等返美签证,闲着没事看了几个戏剧。也没什么大的感想,记录备忘。

1.Frost/Nixon:

水门事件那点事,都30年了,美国人还念念不忘,还拿尼克松当孙子训。若当年义愤填膺还可以理解,到今天还这样,只能说美国太缺drama了,导演们只能不断炒剩饭。其实,没有可以到中国来借嘛,遍地都是,随便拿。

想起上次Kerry关于“好好学习,不然让你去伊拉克”的事件,记得当时电视里有个人说,I’m sick of the fake outrages.从此记住一个词:fake outrage。

那个演尼克松的人演得是真好,google之,叫Frank Langella.

2.Les Miserables.

不喜欢音乐剧就是不喜欢,哪怕全世界最经典的也不行。

前半段还行,后半段就开始频频看表了。但是奇怪的是,事后那主旋律却一直在脑子里盘旋,现在我还边哼边敲字呢。

看来人的意志是不以意志为转移的。

每次看音乐剧歌剧之类的东西,老想起seinfeld里面Jerry说:What are they singing for? You got something to say, say it!要我来翻译,就是:唱什么唱呀,你有话就说有屁就放呗!

3. Happy Days.

剧本是贝克特的,也就是《等待戈多》那人,因此可以想象风格晦涩抽象,因此也可以想象我不是特别喜欢。

场景是一个荒原里的大土堆,主角是一个老年女人(除了一个说话一共不超过5句的男人,只有这个女人)。上半场,她下半身被埋在土堆里,挥舞着胳膊自言自语。下半场,她全身被埋在土堆里只有头露在外边,挤眉弄眼地自言自语。

自言自语了两个小时就完了。说话内容前言不大后语,跟街上那些疯子差不多。

那个女人演得倒是真不错,虽然从头到尾装疯卖傻,竟然没让人打瞌睡。伊脸上表情之丰富,跟pai后面的小数一样多。

只是,人是多么喜新厌旧啊,50年前“存在的荒谬”还可以是哲学家的重大发现,而现在人们对后现代都已经审美疲劳。

当年冒充一个哲学家多容易啊,跟改革开放后第一批个体户似的。现在多难,你前现代吧,说你傻B,你后现代吧,说你装B。